红军开始长征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兵力,统一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对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到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图为苏区分布图
他重金买来150架美国作战飞机和大批德国重型火炮,并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先后23次亲临训话。蒋介石高薪请来德国国防军前总司令塞克特担任军事顾问,制定了堡垒战和消耗战相结合的战略。三千多个堡垒层层叠叠,封锁了红军的根据地。对此,蒋介石有一个比方,“苏区是池塘,红军是池塘里的鱼,堡垒封锁线好比一张网。要围住池塘的边,抽干池塘里的水,捉尽池塘里的鱼”。
图为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4年9月上旬,各路敌军加紧对中央根据地中心地区发动进攻,中央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中旬,经共产国际同意,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长征。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
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原来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在突围和战略转移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了“大搬家”,山炮、印刷机器以及各种“坛坛罐罐”皆随军带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常常是一夜只过一个山坳。这种“大搬家”式的转移,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机动能力,极大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图为湘江之战
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中央红军虽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三十四师近6000名战士,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全军覆没。
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转移的建议,当时并没有获得采纳。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激烈争论,中共中央决定向黔北前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这三次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确定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作了重要准备。
图为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贵州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5年2月8日,根据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发言内容起草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后印发。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在历经艰难曲折、跨过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后,由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瓦窑堡会议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瓦窑堡会议决议及毛泽东的报告,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图为瓦窑堡会议会址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它表明,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的“左”倾教条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善于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学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图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报告
长征胜利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克服艰难险阻,在会宁和将台堡实现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团结和巩固了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促成了中国革命从转折走向胜利。
图为红军会师
来源:《人民日报》